林中的山鬼

狂野生长

难写的故事

lofterer:

不知道《雪地的三个昼夜》是否是纳兰最满意的盾冬同人小说,但我相信这一定是她写过的最难的一篇。


一个故事写了整整十三个月。


第一个三昼夜到第二个三昼夜之前,基本上写得比较顺滑,十六更用时三个月。第二个三昼夜一共八更,花了十个月。


作为读者,等得也非常煎熬。不过现在回头重读,才意识到这个故事真难写。


 


为什么难?


1 人物简单


所有的故事只发生在两个人主要人物之间。


人 物像钉在墙上的钉子,情节像是钉子之间的连线,钉子越多,自然连线连接方式越多,情节越错综复杂,故事也就越好看。主要人物的塑造也离不开群众演员,所谓“一个篱笆三个桩”,一个主人公需要至少三个机位(视角),一个情人,一个敌人,一个路人。如果群众演员缺席,所有的戏都在两个人身上,很容易就没东西写 了,人物塑造也比较平面,不够立体。


2 场景简单


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林海雪原,没有转场,主色调就是黑白灰。不容易表现戏剧性的场面。相比之下,《爱与毒》里的皇宫、贫民窟、酒吧、杰克租的破公寓就是具有戏剧性的场景,富有细节且对比强烈。不必等到人物登场,沉默的场景已经开始讲故事了,简直事半功倍。


3 情感温度高


如果故事情感温度最高100度,那雪三整个故事的平均温度有90度。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,始终保持接近沸腾的状态,得烧多少柴!写这个故事一定耗费巨大心力体力。我感觉后三个昼夜花了十个月才写完,也和这个有关系。


4 时间旅行


时间旅行是小说家钟爱的主题,也是不容易自圆其说的主题。


时间旅行有很多故事可讲,其中一支是:如果时光可以倒流,一切是否会不同?


在 《雪地的三个昼夜》中,一切不会不同。史蒂夫在旅行前就知道,一切不会不同;他并不知道,事情还会变得更糟。两位主人公在雪地中要面对一个异常艰难的选 择:如果,你需要穿过七十年黑暗,可怖,孤独的隧道,才能与你的爱人重逢,你是否还选择这样的重逢?如果,你知道你的爱人要穿过七十年黑暗,可怖,孤独的 隧道,才能与你重逢,你是否还期待与他重逢?


在所有的写作难点中,这条真是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”。因为作者需要合理化主人公的动机与行为,说服读者史蒂夫做出了正确的决定。


在第一个三昼夜中,我被作者的想象力惊呆了。2015年的一分钟换来七十年前的三昼夜,割下手臂的不是敌人而是战友,将爱人丢在雪地上让敌人抬走的不是命运 而是史蒂夫,这从何想来?!纳兰的笔真是最擅长写不可能的故事。时空的折叠带来的巨大戏剧性让情感的温度几近沸腾,情感的能量如瀑布一泻千里,小说的逻辑 也无懈可击。这三昼夜真是赚足了读者的眼泪,想来纳兰写这部分也非常痛快过瘾。


在这一个三昼夜里,我尤其同情史蒂夫,甚至超过对巴基的同情。因为他是那个洞察了过去与未来,依然决定要完成此刻的人,作为命运的执行者。


 


瀑布坠入大河,在浅滩上归于平静。第二个三昼夜来了。


……然而,纳兰迟迟没有动笔。不少读者心急催文,我也是扎耳挠腮的那一个。为什么不快快收尾?最难写的部分都写完了……


就像史蒂夫没有意识到,回到从前,事情会变得更糟;我也没有意识到,第二个三昼夜会更难。


 


这次的旅行是冬兵发出的邀约,史蒂夫是接受邀约的人——冬兵邀请这个熟悉的陌生人同他一起,重回自己噩运开始的地方,寻找记忆的碎片,寻找“我是谁”。


记忆是可以找回来的吗?


我是个悲观的人。我不确定记忆可以寻找回来:那究竟是史蒂夫的记忆,还是冬兵的?即使记忆找得回,心也找得回吗?七十年前的心和今天的心,还是同一颗心吗? 


只能通过爱啊。重新去爱。在烧焦的土地上重新播种,重新发芽,重新抽条,重新收获。爱是一个动词,爱就是生活本身。


我喜欢第二个三昼夜中,冬兵给史蒂夫煮咖啡、烤肉,史蒂夫为他煮咖啡、做早餐,他们交谈,他们沉默,他们走在雪地里,他们搭帐篷,他们并肩躺在一起。我更愿 意相信,冬兵在第二个三昼夜里,不是靠捡拾记忆的碎片,而是重新爱上了史蒂夫,作为冬兵,也作为巴基。那是漫长冬天后绽出的新芽。


除了寻找记忆,冬兵的另一个任务是,同命运和解,回答“这是否值得”的问题。小说里,冬兵质问史蒂夫,“我真希望我能像你那么残忍。你那种美国队长式的、貌似一切正确、无可辩驳的残忍。七十年过去了,我坚持下来了,这是你的愿望,你的愿望实现了,告诉我,你觉得你的残忍有价值吗?”看到这里,我替史蒂夫哑口无言。我甚至也开始怀疑史蒂夫在第一个三昼夜中是否做了正确的决定。而且,史 蒂夫一遍又一遍的“你永远是巴基,想否认也否认不了。”反而让我更愤怒,让我觉得,这是对冬兵情绪的否定,是对冬兵过去七十年的否定。那一刻,我的确心里埋怨史蒂夫。


真正和解的一刻,是在史蒂夫在雪崩中坠入山崖。故事在这一刻倒转,冬兵成了七十年前的史蒂夫。冬兵终于有机会感同身受,体会到失去那一刻的恐惧,理解了伴侣为何如此绝望地要他回来。此刻两个人才真正地重逢了。


 


整 篇小说结构非常工整对称。前三个昼夜和后三个昼夜互成镜像。第一部分,史蒂夫是引领者,情节指向“分离”;第二部分,冬兵是引领者,情节指向“重逢”。前者的基调是“死亡”-主人公的濒死和狼的死亡;后者的基调是“重生” - 两人关系的重新建立和小狼的诞生。稍有不同的是,前三个昼夜,史蒂夫和巴基的任 务非常清晰,后三个昼夜,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则是模糊的,作者颇费思量,读者也被吊足了胃口。


 


还有几处我特别喜欢《雪地的三个昼夜》的地方。


1. 关于狼的描写。


纳兰在两个三昼夜里,都写到了狼。我个人非常喜欢狼的戏。狼在这个故事中绝对是出色的群众演员。就像《老人与海》里的大鱼,没有大鱼就无法塑造老人;同样,没有狼,就没有史蒂夫和巴基的好故事。最后故事里小狼的出生,让最后的结尾足够温暖和充满希望,不能更好了。


2. 人物


说 故事里只有两个人,并不准确。故事里其实有三个人,史蒂夫、巴基和冬兵。巴基和冬兵两个人的形象在两个三昼夜里非常清晰,并非简单的一人两面。前三个昼夜 中的巴基,是温暖明亮的中士,是温柔细心的爱人,也是古典戏剧中的悲剧人物。后三个昼夜中的冬兵,一开始是隐于闹市的杀手,是困惑于我是谁的破碎的 人, 后面则是接纳自我命运,史蒂夫新的爱人。是的,并不是巴基回来了,而是破碎的冬兵在雪地的三个昼夜之后被完整了。


纳兰对两个人的塑造,非常成功。里头有一点,我觉得是对冬兵作为完整的一个人的尊重。


3. 聪明人下的笨功夫


我 特别赞赏纳兰作品的一点,是她的认真。她真的花功夫去做功课,七十年前的美军装备,他们打仗吃什么,喝什么,用什么武器,如何野外手术,等等。我绝不吃惊 如果她还研究了野外生存,动物世界,人工智能。她的小说打动人,原因之一是里面充满了令人信服的细节,这些是建筑一座楼房的沙子和水泥。同人小说并不是她 写作生活中的规定动作,没有人拿着小鞭子盯着她。拿着小鞭子的人只是她自己。


无他,这就是聪明人下的笨功夫。


 


《雪地的三个昼夜》完结时,我也长长舒了一口气,就像看到马拉松运动员跑到了终点。朋友曾和我说过 ,世界上每个故事都有一个讲述者,每个故事在被写出来之前都在寻找它的讲述者。多么幸运《雪地的三个昼夜》找到了纳兰,不仅仅因为她有一支好笔,更在于她从来拼尽全力。


我相信,雪地里的史蒂夫、巴基和冬兵也真切地爱着他们的讲述者,就像讲述者这样真切地爱着他们,因为她从不让他们失望。


 


 

评论

热度(257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